福建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于2018年1月1日正式运行,涉及装机容量4789万千瓦。
电源结构低碳化转型速度日益加快,电网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需求侧资源与储能在系统运行中的角色愈加重要,源-网-荷-储协调优化使电力系统对清洁能源的接纳能力更强,有力推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要坚定不移地把提升全员法治理念和水平作为法治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树立全员基业长青,法治先行理念,培育制度立本、契约立信、合规立身精神,落实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确保法治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报载:最近,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宪法专题学习,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积极推进建设治理完善、经营合规、管理规范、守法诚信的法治央企,努力在法治企业建设工作中作表率,当好法治央企排头兵,成为治理科学、管理严格、经营规范、法治一流的央企, 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打造具有国家电网特色的法治央企品牌。要坚定不移地把促改革、保发展和防风险作为法治企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按照公司创建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发展目标,着力解决电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电网供电质量、可靠性和智能化,积极实施走出去和建设一带一路,加快国际化发展。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肩负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 必须在落实依法治国战略、践行依法治企中树标杆、做表率,必须自觉成为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力量。要坚定不移地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法治企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坚持把学习宪法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相结合,坚持把从严管党治党与法治企业建设相结合,坚持贯彻两个一以贯之要求,坚决学习贯彻党章、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坚定不移地把服务公司中心工作和发展战略作为法治企业建设的出发点,站好责任央企的角色定位和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全球战略定位,建设与新时代战略相适应的具有卓越法治力的法治国网,着力提升公司法治力,促进企业走向良法善治。
由此,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发展之基,公司治理迈向良法善治新境界,成为近20年全球唯一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的特大型电网,取得连续3年蝉联世界500强第二的巨大成绩,连续13年获评中央企业业绩考核A级企业,打造具有国家电网特色的法治央企品牌,为公司建设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科学实施流域梯级水库调度,高效利用水能资源,深入挖掘发电潜力;实施诊断运行,通过监测机组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对所有主辅设备的实时监测与运行趋势分析,不断提升机组和设备设施精益运行水平;精心维护,统筹谋划、科学制定岁修计划,圆满完成20172018年度岁修工作,设备安全可靠性和机组各项指标进一步提升,为机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打下坚实基础。在地方积极性和试错作用发挥到极致之后,中央当适时上收权力,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和全盘实施,唯有如此电改才能真正走出深水区。
一方面体现为持续、可靠的电力供应,以及稳定、合格的电能产品。40年来电改成效的最大亮点,是长期以来我国未发生造成重大影响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机制。另一方面体现为电力用户对供电服务以及增值服务的满意程度等。从供给侧来说,我国电力系统各环节均存在巨大浪费,突出的表现有网源发展不协调,造成部分电网利用率低与部分电源上网难、送出难、落地难的矛盾并存。
特别是9号文启动的新一轮电改,建立了电网企业准许收益率随供电可靠性及服务质量上下浮动的输配电价核定机制,以及随增量配电放开、售电放开带来的增量配电网企业、售电企业与传统电网企业在电能质量、供电服务等方面的比较竞争机制,为在新时代进一步提升电能产品质量和供电服务水平提供了长久的机制保障。提高我国电改成效的几点考虑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电改的特殊重要性。
传统火电周期性短缺与过剩反复,目前面临巨大的化解过剩产能压力。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是最普遍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绿色环保的电力的功能。新时代电改的基本使命,是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清洁、安全、优质、高效的电能产品和供电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临时性降价措施频现,也让人不禁纳闷何以在电力供应过剩的情况下还要仰赖政府文件强力降价。
然而,在9号文出台之前,为迎合社会大众反垄断的呼声,在确定电改方向时,一些人士无视大垄断的规模效应以及化大垄断为小垄断的成本代价、效率损失,要求拆分既有电网的声音甚嚣尘上,想当然地认为小垄断自然会带来效率的提升、服务的改进。在落实9号文的过程中,也类似地存在把手段当目标、忽视实际成效的一些倾向,比如,在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的实践中,主管部门提出2018年实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每个地级市至少要有一个试点,在这一要求下部分地方政府筛选项目论证不充分、上报项目滥竽充数,最后导致一些试点项目试不动搁下来,这种追求数量、不问条件、效果欠佳的试点,显然有违背增量配电业务促进配电网建设发展和提高配电运营效率的改革初衷之嫌。打破区域之间尤其是省际之间市场壁垒,打破地方利益保护,中央层面要建立考核约束机制和市场激励机制,促进公平开放、更大范围的电力市场建设,扩大市场配置资源范围,促进地区之间各类电源(尤其是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与传统煤电)的公平价格竞争。需求侧方面,改变长期以来不管用的发展思路,真正把需求侧作为重要资源并纳入电力市场,通过差别电价、阶梯电价、峰谷分时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等价格机制,促进需求侧节约用电、高效用电、科学用电。
新时代以大电网、高电压、长距离、大容量、多复杂主体为主要特征的电力系统安全保障要与市场化配置资源的电力系统效率提升形成兼容机制,变传统资源堆砌型安全保障模式为效率提升型安全保障模式,在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的过程中更加关注电力系统整体效率的改进与提升,通过市场化的容量建设与备用、资源调度与配置等机制,以更高的效率、最小的资源代价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另一方面,需求侧通过不断提高效率,以尽可能少的电力满足自身同等生产生活需求,直接表现为电力节约和单位产品、服务的低电耗水平。
衡量电改成效的一些认识误区谈起电改成效,好多人津津乐道于我国发电能力和电网规模的大幅提升,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离、配售放开,降低了电价、释放了改革红利等等。安全是电力供应的起码标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声明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年01期,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9号文印发以来,电力降价清费措施接连出台,带来了各方期盼的巨大改革红利。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认识电改。国有发电企业回归市场竞争主体定位,重点考核利润等效益指标,淡化社会责任考核,不考核发展规模。具体来说,需要对长期以来政府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进行彻底改革:电价机制方面,放弃电价的宏观调控职能,减少对竞争性环节电价的行政干预,电价交叉补贴由暗补变明补,实现输配电价真正独立,进而在输配电价监管中更多发挥激励性机制的作用。40年来,通过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等改革举措,大力促进电源投资、电网建设,彻底解决频繁拉闸限电问题,实现全国无电人口全部用上电,供电可靠性不断提升,目前全国供电可靠率超过99.81%,其中城市超过99.94%、农村超过99.77%。
二是占行业比重较大的电力国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在政企分开不彻底、考核机制不适当等影响下,电力国企具有盲目扩张求大的政绩冲动,缺乏有效的投资约束机制。供电服务水平名列公用事业行业前茅,电力需求侧管理和供电增值服务日益受到重视。
单纯地把降价视为红利。传统火电方面,在标杆电价政策、技术进步等推动下,2017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单位千瓦时供电煤耗由1978年的471克下降到309克、降幅超34%,单位千瓦时耗水量由2000年的4.1千克下降到1.25千克、降幅近70%,我国煤电效率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40年来,每次重大电改政策的出台,都把坚持安全可靠供电作为推进电改的重要原则,形成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电力安全生产方针。新能源发电方面,在国家补贴、节能发电调度等政策驱动下,我国目前水电装机规模和发电量世界第一、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世界第一,2017年水、核、风、光等清洁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29.1%,比1978年提升11.7个百分点,尤其是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迅猛发展,清洁替代作用日益彰显。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大电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通过引入真正的社会化市场主体参股,促进电力国企治理机制完善,提升企业管理和资产运营效率。优质是电能产品和供电服务的核心要求。国企国资监管要区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环节,还原电力国企的功能定位,实行分类差别化考核,其中电网企业回归公共服务定位,重点考核单位输配电资产服务效率,不考核利润和规模。
电网方面,2017年电网综合线损率由1978年的9.64%下降到6.42%,降幅超33%。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效率提升并重,以电力高质量发展服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时至今日,我们以位列世界第一的电网规模和发电能力,仅支撑与世界第一(美国)仍有较大差距的GDP,这里除国民经济系统的整体低效之外,也与电力行业本身偏重规模发展导向带来的低效不无关系。要以最小的环境气候代价满足电力需求。
供给侧方面,变电力短缺情况下政府推动、国企冲动、看重规模、忽视效率的电力超前发展,为电力产能过剩情况下规划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定、效率优先的电力高质量发展。四是政府的不当干预,包括重投资项目审批轻规划的管制方式,电力需求不当预测下电力规划指导的失误,以致电力供应过剩时出现忽视电力投资长周期的特点,暂停新项目审批上马、忽视节能减排降耗的鼓励用电等短视政策。
电改40年来,电力绿色发展成绩斐然,但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体制性矛盾,是未来电改需着力解决的难题正确处理供需双方之间的关系。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始终把安全发展放在首位。对我国40年电改成效的基本衡量以上述标准衡量我国40年电改成效,可以概括为: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有一些待解的问题。
供给侧方面,变电力短缺情况下政府推动、国企冲动、看重规模、忽视效率的电力超前发展,为电力产能过剩情况下规划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定、效率优先的电力高质量发展。建立传统火电与新能源发电同台市场竞争机制,按照价低者优先上网的原则,辅之以电价补贴、绿证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机制,使新能源发电边际成本低、环境损害小的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通过市场机制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消纳问题。
正确处理传统煤电与新能源的关系。经济学告诉我们,对于像电网这样的网络型自然垄断产业,由一个主体垄断经营比多个主体竞争经营更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减少重复建设、增进社会福利。
但如何衡量电改成效,仍有一些模棱两可的认识需要澄清。40年电改实践证明,针对电力短缺,需要增加电力供给、做大产业蛋糕时,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至关重要,可谓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